昆侖山棗業-和田玉棗> 紅棗品種> 和田玉棗批發:榆林市紅棗產業現狀及發展調查>
榆林市沿黃六縣市紅棗保存面積180萬畝,正常年景可產紅棗50萬噸,這是規模與總量。近年來,榆林紅棗進入了“十種九不收”的產業發展困境。又到一年收棗季,歉收?豐收?還是豐產不豐收?這是我市沿黃產棗區域繞不開的話題。那么,如何才能給紅棗產業找到新出路,讓產業煥發新生呢?筆者對此作了一番調研。
是誰傷害了紅棗
榆林紅棗“十種九不收”的原因分析有一致性的認識,就是生態恢復影響區域氣候變化進而導致年降雨量增加(原來每年400毫米是上限值,現在是下限值),增加的降雨量恰好集中在了紅棗成熟季(大致為中秋、國慶假期節點),裂果與霉變不可避免地發生,歉收與絕收也不可避免地發生。
因為紅棗“十種九不收”,經濟效益低下,紅棗產區的群眾逐步減少了投入與管護,即使豐年,因為棗林質量下降、紅棗質量下降、市場競爭力下降,依然是豐產不豐收的狀況,惡性循環由此形成。
也有一種較為主流的觀點,認為是工農、城鄉關系的變化凸顯了紅棗產業比較效益低下,從而造成紅棗產業內勞動力、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流出,給予紅棗產業致命打擊。如果氣候方面的原因歸結為“天災”,那么投入管理方面的原因就當是“人禍”。
所以,要進一步強化紅棗產業的經濟功能,從一條產業鏈條上分析,如果保證不了生產環節上量的充足與質的優勝,那么加工、銷售、品牌等環節的投入就毫無意義。這就需要我們徹底地、科學地搞清楚:“傷害”紅棗的是“天災”還是“人禍”?還是另有“兇手”“潛伏”?
財政投入力度大
從種苗到造林,從技改到防護,從收購、加工、銷售到課題研究、產品研發、品牌打造,沒有哪一個環節財政不在補貼支持,有的還是多頭享受,這就是紅棗產業發展的現狀,其實過去一直也是,只不過時期、地域不同,標準、力度有所差別而已。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沿黃區域紅棗萬元戶多的是,紅棗是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經營棗樹也是家庭勞動的主業?,F在的情況則與以往大不相同,多數家庭收入來源多元化,即使留守的人口也不會把過日子全靠在紅棗上,外出務工人員對棗樹的情感在淡化,留存的棗樹記憶只是鄉情的象征,紅棗目前的生存狀況,除去來自家鄉的鮮食棗勾起一些有關話題外,與個人家庭再無更緊密的關聯。
而在振興南部發展規劃引導下,由市發改委主導的振興南部資金,在沿黃區域重點扶持發展紅棗產業,幾乎把所有的紅棗加工企業扶持了一輪,當然,有的不止是一輪。還有市縣林業局、農業局、扶貧辦等各種渠道、各種資金。如果算一筆細賬,剖除棗農的資金、勞務,在紅棗產業鏈條上,各種初加工和醋、酒、飲料、咖啡等深加工產品的利潤,除去財政投入,就沒有多少了。
同時,在加工、銷售、研發、品牌等環節,榆林紅棗產業并沒有體現出足夠的市場競爭力。紅棗豐產了,優果量太少,大量次果價格上不去,棗企銷路打不開;紅棗歉收了,沒棗可賣,為了保住品牌、市場份額,一些本地棗企也轉變思路,貼牌出售其他產地紅棗。
紅棗的另一種身份
棗樹、棗樹,有棗,也有樹。在綠色發展理念引導下,在把生態、環保作為發展前置條件的今天,紅棗產業“林”的生態功能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榆林沿黃區域規劃(15公里范圍)面積為8744.77平方公里、人口86.7萬,180萬畝換算后即為1200平方公里,棗林面積占到整個沿黃區域近14%,灘涂與望得見黃河的山地,幾乎全部被紅棗林覆蓋。如果氣候與降雨最終能夠判定是影響紅棗產業的主因,那就意味著紅棗產業的經濟效益降低還會加劇,進而可能徹底喪失,那么生態功能就會成為主體功能。一方面,可以理解為紅棗產業為區域氣候生態好轉做出了犧牲(史料記載,歷史上的榆林也曾經“草木豐茂、牛羊夾道”);另一方面,對紅棗產業的發展方向、思路與扶持政策就必須做出調整,如加工、銷售、品牌等的政策扶持可能就不是重點,相應的林區的生態護理就會獲得政策扶持與獎勵,以確?;牧?、棄林、毀林不發生,沿黃區域群眾也將從“靠棗吃棗”轉向“靠林吃林”。
上一篇:昆侖山和田玉棗:新聞:上思v5藍莓苗質量保證量大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