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山棗業-和田玉棗> 大棗行情> “龍抬頭”!天津人的“二月二”怎么過……>
今天,農歷二月初二
是民間俗稱“龍抬頭”的日子
這天起,萬物復蘇
春天真的來了!
歷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
“二月二”處在雨水、驚蟄、春分節氣之間
時值春回大地,萬物復蘇
運肥備耕,播種將始
傳說主管行云布雨的“龍”也蘇醒過來
降下如油春雨
“龍抬頭”代表了農耕時代
人們對于應時節令的殷切期盼
期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倉滿廩實
中國人很早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
唐朝時要在這天“迎富貴”
吃“迎富貴果子”
宋代宮廷要“排辦挑菜御宴”
擺出生菜、薺花諸品
猜測其名,以賞罰作
“王宮貴邸,亦多效之”
把“二月二”和“龍抬頭”連在一起
并成為民俗節日始于明清時期
羅澍偉說:
“‘龍抬頭’本意是驚蟄節氣前后百蟲復蘇,
引龍驅逐。
明朝時,
二月初二‘各家用黍面棗糕,以油煎之;
或以面和稀,攤為煎餅’,
用以‘引龍,蟲不出也’;
亦可持清香、艾草遍熏家中角落,
驅走蛇、蟲及霉味。
到了清代,這天‘食飯皆以龍名’,
如餅謂之龍鱗,飯謂之龍子,
條面為龍須,扁食為龍牙?!?/p>
在咱天津
“二月二”一定要吃的
就是燜子了
兩面煎至金黃,配上調好的麻醬
再烙張餅,就著炒雞蛋和合菜
一份大大的滿足!
“二月二,龍抬頭,大人小孩都剃頭?!?/p>
二月初二我國民間有很多習俗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習俗是理發
而這一習俗形成于清代
羅澍偉說
自古以來
漢族一直保持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觀念
畢生“束發”
清代改男子“束發”為“辮發”
額前頂部頭發需剃去
剃頭業自此興起
“有錢沒錢,剃頭過年”
剃頭匠忙到春節前夕,紛紛返鄉
直到來年二月初二方始營業
為廣攬生意,討吉祥口彩
便把這天理發叫“剃龍頭”
時至今日
不少人仍在二月初二這天去理發
讓面容與春天同步
煥發出朝氣蓬勃的“精神頭”
除了吃燜子剃龍頭
天津人的“二月二”還有這些“講究”
引龍回
關于天津在“二月二”的民俗活動記載最早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間的《天津衛志》中?!短旖蛐l志》中記述,每當農歷“二月二”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引龍”。所謂引龍就是以河邊或者水井旁邊為起點,用谷糠撒在行進的路上,一直撒到家門口。這么做就是希望能夠把龍一路引回家,讓龍能庇佑一家人風調雨順。
畫“糧倉”
天津農村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舊時,農民在“二月二”早晨,好在打谷場或院子里用谷糠畫“糧倉”,先畫出尖尖的倉頂,再畫個鼓鼓的倉肚,然后畫倉門,在倉門外再畫個梯子形狀,畫好后抓些五谷雜糧放在“糧倉”里,然后在上邊蓋上木板或席子,以防雞、鳥覓食,祈求新的一年里龍王保佑,五谷豐登,糧倉滿囤。
齊呼龍抬頭
在大沽口海邊的漁民,到了二月初二,不分男女老少,都集中在大沽白龍廟,舉辦白龍會。身強力壯的漁民們在鼓樂及喝彩聲中,把一條幾丈長的白色巨龍耍起來,然后男女老少齊喊“龍抬頭”,相傳這時渤海龍王最小的兒子小白龍便抬起龍頭和他想念的鄉親們見上一面。
接“姑奶奶”
“二月二”這天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故有“二月二接寶貝兒”之說。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須當天趕回婆家,特別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住上幾天或半個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長時間,比較勞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剛開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勞犒勞她。
照房梁
老天津風俗,俗話說“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 通常還要念吟唱歌謠,如"二月二,龍抬頭,蝎子、蜈蚣不露頭。"各家要在這天驅除害蟲,點著蠟燭,照著房梁和墻壁驅除蝎子、蜈蚣等,這些蟲兒一見亮光就掉下來被消滅掉。
您家的“二月二”怎么過呢?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上一篇:三版棗紅一角最新價格
下一篇:蘋果紅棗期貨周報